將孩子視為自己(認為是自己的分身)、否定或攻擊孩子與生俱來的長相及人格、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等,都是父母絕對不能有的想法。不管孩子再怎麼幼小,他就是個獨立的人。如果無法接受這個事實,就算是為了孩子好而採取的行動,也可能不符合孩子的需求。以下所列出的事項更要特別避免。
1)將父母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/「我希望他變成這樣」、「我希望他做這個」,像這樣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,並不是健康的心態。當然,我們可以理解爸媽就是因為重視孩子,對孩子的將來有所期待,才會有這樣的想法。但站在重視每個孩子自身的想法與個性、培育孩子內心的角度來看,還是要盡量避免。
2)過度保護孩子/爸媽預先為孩子做太多事、給孩子太多「你要這樣做」的細微指示與命令、老是為孩子收拾善後等,對孩子來說也不是件好事。不讓孩子做他可以自己做到的事,是種過度保護,也可說是爸媽為了自己方便,出自「想快點把事情完成」的想法而產生的行為,並不是真正疼愛孩子。
孩子隨時都想挑戰比現在的能力更困難一點的事物,所以會經歷很多失敗;也因為一步步的挑戰,孩子才能更加成長。應該讓孩子知道「失敗的話,這樣善後就可以了」、「下次這樣做就對了」,讓他學習承擔後果與責任,以後孩子才能自立。經過多次從錯誤中學習的經驗後,當孩子成功時的那種成就感,會為他帶來自信,也能提升他的自我肯定感,請爸媽不要從孩子身上奪走這麼重要的學習機會。
3)過分情緒化/當爸媽太忙、精神太緊繃時,務必注意,不可把孩子當成宣洩情緒的出口。不要讓氣話脫口而出,而是先閉上眼睛、深呼吸,思考究竟該說什麼。有話跟孩子說時,也請先自己演練一下聲音的大小和語氣,再以冷靜的態度對孩子說話。若無論如何都無法抑制自己的怒氣,可在確認孩子處於安全環境下,先暫時離開現場,整理一下情緒。
此外,爸媽也應特別注意,不要被當下的情緒影響,而以陰晴不定的態度對待孩子。比方說,孩子有話想說,你有時間就會好好地聽,沒時間則對孩子非常冷淡──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不安。就算沒時間聽孩子說話,也要先告訴他,你有聽他說話的意願,只是現在情況不允許。
就算是「親子」,孩子也是個獨立的人,請不要否定他的人格。